中國食品安全網訊(趙永恒 記者黃官國)歷經20年苦心研究,上海交通大學陳功友教授團隊近日宣布,已經找到防止水稻感染白葉枯病的方法。通過切斷白葉枯病原菌效應蛋白這個“間諜”與植物感病基因“接頭人”之間的協(xié)同進化關系,就能使植物獲得廣譜抗?。?span>RLS)特性。日前,該研究成果在線發(fā)表于植物科學領域權威期刊《分子植物》。
該研究目前已開始應用于優(yōu)良雜交水稻親本的改良,預計1至2年即可育成穩(wěn)定遺傳的品種。這一新發(fā)現不僅大幅縮短雜交水稻以往動輒8至10年的育種年限,還能同時減少農藥的施用量。
目前,全求約有35億人以水稻為主食。而水稻白葉枯病則是危害水稻生產的頭號細菌“殺手”,常導致水稻減產10%至20%,嚴重地區(qū)可達50%以上甚至絕收。
陳功友介紹,為防止白葉枯病,水稻已歷經了多次改良。但每一次改良完成后,病菌的攻擊能力也在進一步增強。為控制這些病害而大量施用的化學農藥,正在對食品安全和環(huán)境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他形象比喻道,為抵御病原菌的入侵,植物通過角質、蠟質等多種生化物質構筑起一系列堅固的物理和化學“堡壘”。病原菌則通過各種方法攻擊這些“堡壘”。病原菌一方面通過合成胞外降解酶、毒素等物質“明修棧道”,從外部一層層瓦解這些“堡壘”;另一方面通過組裝多種被稱為分泌系統(tǒng)的裝置“暗度陳倉”,將大量的效應蛋白“間諜”直接分泌到植物體“堡壘”內部。由于這些“間諜”在植物體內部大肆破壞,最終使“堡壘”從內部被攻破。
水稻白葉枯病菌就是通過派出一類最重要的效應蛋白“間諜”——Ⅲ型分泌系統(tǒng)分泌的轉錄激活因子類效應蛋白(TALE蛋白),令水稻“染病”。TALE蛋白“間諜”進入植物細胞后,會偽裝成水稻自身的轉錄激活因子,躲過植物免疫系統(tǒng)偵查,并與“潛伏”在水稻細胞內的一類感病基因“接頭人”進行“聯絡”,從內部“攻破”植物的防線。
陳功友團隊根據水稻感病基因“接頭人”OsSWEET與病原細菌TALE蛋白“間諜”之間的關系,采用新興基因編輯技術這一研究利器,干擾“間諜”與“接頭人”之間“接頭暗號”的識別,從而同時阻斷多個細菌TALE蛋白“間諜”的破壞活動,最終獲得了廣譜抗白葉枯病的水稻新種質,提出了阻斷植物感病性而獲得廣譜抗病性的育種新途徑。
據悉,這一成果還能用于柑橘、棉花等其他植物的抗病研究。
?





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不良信息舉報熱線
北京網絡行業(yè)協(xié)會
網絡110報警服務
黑貓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