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春季的第二個節(jié)氣,為反映降水現(xiàn)象的節(jié)氣。雨水這個節(jié)氣不僅表示降雨的開始,也表示雨量開始增多了。隨著雨水節(jié)氣的到來,雪花紛飛、冷氣浸骨的日子逐漸消失,而春風(fēng)拂面、天氣暖和、冰雪融化、瀟瀟細雨的日子正在向我們走來。
我國古代把雨水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北,三候草木萌動。意思是說,雨水后第一個五天,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后食的樣子;第二個五天,南雁北飛;第三個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響應(yīng)雨水的召喚,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回春,漸漸開始呈現(xiàn)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處處又充滿了生機。
雨水前后,正月十五有個重要的節(jié)日——元宵節(jié)。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與七月十五的“中元”和十月十五的“下元”相對而言,又稱上元、上元節(jié)。歷代這一節(jié)日有觀燈習(xí)俗,所以也稱為燈節(jié)、元宵節(jié)。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jié)吃的新奇食物,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稱其為“元寶”。
元宵即湯圓。元宵是北方人的叫法,是搖出來的,南方人稱湯圓,是包出來的,多以芝麻、豆沙、果仁、核桃仁、棗泥、白糖、玫瑰、黃桂等為餡,用糯米粉或包或搖制出來,主要通過水煮食用。
由于自然界的春季與人體五臟中的肝臟相對應(yīng),故均歸屬“木”行,因此人們在春季肝氣容易過旺,肝木偏亢則乘脾土,致使對屬“土”的脾胃功能產(chǎn)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
有鑒于此,唐代醫(yī)學(xué)家、養(yǎng)生家孫思邈提出“春日宜省酸增甘,春時宜食粥”,就是說在五味之中,因為酸味入肝臟,能補肝,甘味入脾臟,能補脾。
雨水時節(jié),肝氣容易過旺,克制脾土,所以此時要少吃酸味,如烏梅、酸梅、山楂、檸檬、調(diào)味醋等,以免肝臟功能偏亢。適當吃一些甘味,像山藥、紅棗、小米、糯米、薏苡仁、豇豆、扁豆、黃豆、胡蘿卜、芋頭、紅薯、土豆、南瓜、桂圓、栗子等,以此增強脾胃功能。
同時,宜少食生冷油膩、難以消化的食物,以養(yǎng)護脾胃。
至于在雨水節(jié)氣適當多食粥,是因為粥以補脾益胃的谷米組成,且水米交融,既香甜可口,又便于消化吸收。若結(jié)合雨水節(jié)氣寒濕偏多的特點,選加薏苡仁、白扁豆、山藥、芡實與高良姜、桂圓肉等健脾滲濕或散寒除濕的藥食兩用之品,效果更好。(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