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記者沿著邯鄲市峰峰礦區(qū)0號公路奔赴山底村,柏油路面平坦整潔,楓樹、海棠等正是紅綠相間的時候,一派秋日宜人風景。
臨近村口,長城烽火臺形狀的牌坊映入眼簾,“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幾個大字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山底村到了!
“村子并不在山里,為啥叫‘山底’?”面對記者的疑問,山底村黨支部書記吝法旺解釋道,他們村地處太行山東麓丘陵區(qū),一面靠山、三面環(huán)溝,故名山底村。
山底村煤炭儲量豐富,以前村民多以挖煤為生。隨著小煤窯逐漸關閉,不少村民選擇外出打工謀生。
靠煤吃飯的老路子走不通了,但山底村還有另外一種獨特的“資源”——以地道為代表的紅色文化資源。
紅色遺址是景觀,更是富民資源。近年來,以第二屆邯鄲市旅發(fā)大會、省旅發(fā)大會等為契機,山底村進一步用紅色文化激活旅游產業(yè),將旅游開發(fā)與和美鄉(xiāng)村建設、古村古鎮(zhèn)保護相結合,建起了地道體驗館,打造“山底精品旅游村”,帶動鄉(xiāng)村振興、農民增收。
“地道戰(zhàn),嘿,地道戰(zhàn),埋伏下神兵千百萬……”15日,山底村的抗戰(zhàn)地道體驗館里,傳來耳熟能詳的歌聲。來自邯鄲市叢臺區(qū)的游客劉志敏饒有興趣地觀看驢槽式地道口、鍋臺式地道口、立柜式地道口……
“這是國內唯一一處抗戰(zhàn)地道體驗館,設有9種地道出入口。地下更是交錯縱橫,仿佛進入迷宮……”講解員王麗梅邊講解邊帶領游客鉆進地道。邯鄲市峰峰礦區(qū)勵業(yè)文化產業(yè)旅游有限公司總經理白雪彬介紹,山底村地下存有目前國內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巷道最長的地道。目前,包括主巷、復巷、支巷等在內,山底村地道遺址長達15.6公里。
地道體驗館不遠處,昔日“采礦人”吝法有的大鍋菜生意非常紅火?!熬褪青l(xiāng)村大鍋菜,國慶假期每天能賣五六百碗?!绷叻ㄓ姓f,隨著景區(qū)配套設施不斷完善,游客日漸增多,他不再外出打工,回到村里賣起了鄉(xiāng)村大鍋菜,“旅游飯”越吃越香。
獨特的地道資源使得山底村成為很好的研學游目的地。吝法有攤位的斜對面,一棟二層灰色小樓正在裝修。白雪彬介紹,這是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少年軍?!?,設置了紅色課堂、紅色展覽等功能區(qū),用于接待日益增多的研學團隊。
在距離抗戰(zhàn)地道體驗館百米的“八路軍大伙房”,施工隊正在進行修整。為改變“一日游”、客難留現狀,今年9月,山底村引入一家文旅開發(fā)企業(yè),投資150萬元將原有的“八路軍大伙房”提檔升級。改造后,這里將具備住宿、餐飲、農事體驗等功能,可接待過百人的旅游團隊。
“靠著紅色游、體驗游、研學游等多種形式,村里今年已接待游客15萬余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10萬元?!绷叻ㄍf,隨著山底村旅游業(yè)態(tài)不斷豐富,更多村民吃起了“旅游飯”,日子越過越紅火。(陳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