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北京市朝陽區(qū)消費者王女士瀏覽外賣平臺時,發(fā)現(xiàn)一家專營拌飯的外賣新店。店鋪頭像吸引了她的注意:圖中的飯店位于室外,上方是醒目的招牌,下方是人頭攢動的場景,不僅店里店外坐滿了人,連門口都排起了兩行長隊。不過,王女士總覺得有些不對勁,放大一看發(fā)現(xiàn),這張圖并非實景,而是有著明顯的AI生成痕跡。
在該外賣平臺中進行搜索,北京地區(qū)共有3家同名店鋪,頭像均為同一張圖片,平臺顯示“該品牌已售40萬+”。記者根據商家信息頁中的地址,到王女士提到的店鋪實地探訪,發(fā)現(xiàn)這僅是一個位于地下二層的美食城檔口,招牌并不起眼,也沒有其專用的就餐區(qū)域,與外賣平臺店鋪頭像中烘托出的“精品堂食店”氛圍完全不同。
這種情況并非個例。除了店鋪頭像,一些外賣店鋪的商品頁、商家信息頁中,也出現(xiàn)了AI生成的圖片。王女士認為,現(xiàn)在不少消費者傾向于選擇品質較高的外賣,商家使用AI圖片,可能讓人誤以為這是一家人氣高、環(huán)境好的堂食店鋪。
不僅如此,有些商家為了避免“AI味”、追求真實感,還會進行“門頭改字”。記者在二手交易、短視頻等平臺上發(fā)現(xiàn),一些賣家聲稱提供店鋪招牌的改圖服務,原理是在一張實拍圖上,抹去原店名,加上新店名。
門店視頻也可以“以假亂真”。目前,有外賣平臺已要求商家提交“一鏡到底”的視頻材料,清晰連貫地展示門頭、用餐區(qū)、廚房等關鍵場景。為了讓外賣商家通過平臺審核,有賣家表示可以通過技術合成視頻,與上述改圖原理類似,將客戶需要的店名“嫁接”到其他視頻中。
相較AI生成,這些在真實素材基礎上替換店名合成的假照片、假視頻更加逼真,肉眼很難分辨。此類服務的價格大多在十元至上百元不等,不少賣家表示“審核不過退全款”,也強調“對圖片用途不負責,不承擔責任風險”。
對此,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律師鄧煦認為,外賣店鋪使用虛假圖片、視頻的行為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而制售圖片、視頻的賣家,如果明知是用于虛假宣傳,屬于涉嫌幫助其他經營者進行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商業(yè)宣傳。
記者注意到,市場監(jiān)管總局研究起草的《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提供者和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監(jiān)督管理規(guī)定(征求意見稿)》近日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該意見稿提出,平臺提供者應當在平臺餐飲服務提供者列表頁面首頁以及不提供堂食服務的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主頁面,對無堂食外賣提供者加注“無堂食”標識。(張千)
                
                
                
            



                                
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黑貓投訴
廣告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