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是我國糧食生產的 “穩(wěn)壓器”,而科技,則是解鎖這片沃土潛能的“金鑰匙”。 初秋時節(jié),黑龍江省明水縣樹人鄉(xiāng)利金村的 520 畝水稻試驗示范基地里,薄霧尚未散盡,無人機已載著定制藥劑掠過稻浪,田埂上的傳感器實時傳輸著土壤墑情數據,田壟間 6 個優(yōu)質水稻品種錯落生長 —— 這幅 “傳統(tǒng)黑土地 + 現代科技” 的圖景,正是黑龍江農業(yè)現代化轉型的生動注腳。作為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的核心載體,這里正用科技的力量,破譯著黑土地豐產增效的“金色密碼”。
2025年,利金村被列為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的農業(yè)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在這片520畝的“試驗田”里,明水縣農技推廣中心與村民攜手,大力推廣水稻綠色集成標準化栽培技術,探索現代農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新路徑。走進基地,整齊的田壟間,初香梗1號、盛禾19、中盛7等6個優(yōu)質水稻品種錯落分布,宛如一塊塊翡翠鑲嵌在黑土地上。田埂旁,明水縣農技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陳喜坤正俯身查看稻苗長勢,手中儀器實時顯示土壤濕度與養(yǎng)分數據。
老李,你看這稻苗根系多發(fā)達,這毯式育秧技術真不賴!”陳喜坤直起身,笑著對一旁的村民李連發(fā)說。李連發(fā)搓了搓手,咧嘴笑道:“以前育秧全憑經驗,秧苗參差不齊,插秧累得腰酸背痛?,F在用毯式秧盤,機械化插秧效率高,省工又省力!”
科技的力量,在利金村示范基地處處可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讓施肥更精準。去年秋季陳喜坤帶領團隊采集土壤樣本,分析氮磷鉀含量,制定個性化施肥方案?!斑^去施肥‘一刀切’,費錢還污染土地?,F在‘缺啥補啥’,化肥減量15%,稻苗卻長得更壯實?!崩钸B發(fā)指著田里郁郁蔥蔥的稻苗,眼中滿是欣喜。
良種、良技,在增產方面如何呢?陳喜坤介紹,科技的乘數效應,最終體現在 “產量、質量、效益” 的三重躍升。利金村示范基地的科技實踐,不僅讓農業(yè)生產更高效,還帶來了顯著的增產效益。以新品種“初香梗1號”為例,品種通過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選育,具有抗倒伏、耐寒性強、米質優(yōu)等特點。在基地示范種植中,畝產預計達到620公斤,較傳統(tǒng)品種增產15%以上。而“盛禾19”則憑借其高氮利用效率和抗病性,在測土配方施肥與精準灌溉技術的配合下,畝產突破600公斤,化肥使用量減少20%,實現了“減肥增效”的雙重目標。陳喜坤說,如今,示范基地以 “綠色集成標準化栽培” 為核心,構建起從育種到收獲的全鏈條科技支撐網。據預測,基地整體產量較過去提升12%,農藥使用量減少30%,畝均增收超200元。
增產之后,如何將優(yōu)質稻米轉化為經濟效益?從田間到舌尖,科技的力量還在產業(yè)鏈上延伸?!肮庠霎a不夠,得讓好米賣上好價?!?樹人鄉(xiāng)黨委書記高文秀說,更深遠的變革,在于產業(yè)鏈的 “科技延伸”。銷售升級,打通從“田間到舌尖”的產業(yè)鏈,我們探索出一條“科技+品牌+渠道”的營銷之路。通過標準化種植、質量追溯體系,打造綠色有機稻米形象。線上,借助快手、抖音等電商平臺,開展直播帶貨,將稻米直供城市消費者;線下,與大型商超對接,設立專柜銷售,并發(fā)展訂單農業(yè),與本村的糧食加工企業(yè)簽訂長期合作協議?!耙郧坝X得科技是‘陽春白雪’,現在看,就是能讓稻子長得好、賣得貴的‘實在招’?!贝迕駰盍⒅械脑?,道出了農民對科技的新認知。
從一粒種子的基因優(yōu)化,到一塊稻田的智能管理,再到一條產業(yè)鏈的科技賦能,利金村的實踐寫下清晰答案:科技,是黑土地最動人的“豐收密碼”,水稻則是科技賦能下的“金色密碼”,更是端牢 “中國飯碗” 的堅實支撐。
站在黑土地上遠眺,利金村的試驗田如一個生動注腳:當科技深度融入育種、種植、加工、銷售各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農業(yè)便能掙脫“看天吃飯” 的束縛,邁向 “知天而作” 的現代化。 科技賦能黑土地,綠色農業(yè)繪新篇。利金村的實踐,是黑龍江農業(yè)現代化的一個縮影。通過科技賦能、品種革新、產業(yè)延伸,這片黑土地正書寫著“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新篇章。(劉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