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鎮(zhèn)浩力本召嘎查,蒙古族農民韓必斯高力圖開上了嶄新的農用三輪車,又高興又得意。高興的是,這輛價值1萬多元的三輪車他一分錢也沒花,得意的是,他家玉米今年畝產達到1175.5公斤,他在全旗百畝玉米綠色超高產較量中奪得“種糧狀元”,三輪車是靠他科學種糧獲得的獎品。
提起自己種糧的本事,韓必斯高力圖倍感自豪:“以前我這地玉米能打700-800公斤,產量在當?shù)厥歉叩?,李老師來了以后說,按照科學的方式種田能讓產量再提高,開始我還不太相信,但是三年下來,不相信也不行,實打實增產啊。”韓必斯高力圖口中的李老師是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栽培與生理創(chuàng)新團隊首席研究員李少昆。
通遼市玉米多年來形成的傳統(tǒng)生產方式,產量提升陷于瓶頸。2018年開始,作物栽培與生理創(chuàng)新團隊在李少昆帶領下,在通遼科爾沁區(qū)等4個旗縣試驗示范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韓必斯高力圖玉米田就在李少昆的試驗田附近,因此他近水樓臺經(jīng)常向團隊的王克如研究員請教技術,“一點一點和老師學,遇到問題就趕緊請教,現(xiàn)在基本能掌握技術要點了?!?/p>
聽說有好技術能大幅提高產量,科爾沁左翼中旗代力吉鎮(zhèn)尼魯?shù)赂虏橛衩追N植戶李輝趕過來“取經(jīng)”。他看到試驗田長得參差不齊的玉米非常疑惑:“有的玉米長得好,有的玉米長得也不行???”李少昆解釋:“試驗基地44個不同品種進行篩選試驗,不同種植密度、不同播種時間、不同水分和肥料用量、頻次等100多個處理的效果直觀展現(xiàn),這樣就能篩選出適宜的品種和種植方式。到示范田,你就看到密植高產技術的種植效果了!”
李輝恍然大悟趕緊來到示范田??吹绞痉短锢锔叽笸χ钡挠衩?,李輝告訴記者:“這樣的密植種植方式比我種的玉米一畝要多種出兩壟,難怪能增產呢。以前我們株數(shù)多了,就會倒伏,專家技術解決了這個難題?!毖垡姙閷嵉男Ч尷钶x很服氣,他決定明年玉米全部采用這種方式種植。
近年來,通遼市不斷在破解玉米增產瓶頸上下功夫,在中國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專家的幫助下,依托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設施條件,開展耐密玉米品種鑒選、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范推廣、機械粒收技術研究等試驗示范,集成完善密植和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模式,篩選適合當?shù)赝寥?、氣候條件和生產模式的耐密高產品種,為玉米產量穩(wěn)步提升和農業(yè)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可應用推廣的技術集成模式。(李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