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安全網訊(李晨生)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綠色、無公害和無農藥殘留的蔬果引起了廣泛的關注。2018年初開始,巴彥淖爾市全面開展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行動,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2019年,臨河區(qū)全力推廣農業(yè)綠色集約安全生產模式,深入開展“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的“四控”行動,加大源頭控制力度。
據了解,臨河區(qū)在控膜提效方面,全區(qū)現有村組級廢舊農膜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點291個、鎮(zhèn)級廢舊農膜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站12個、廢舊農膜回收利用處理企業(yè)2個,落實農藥包裝廢棄物區(qū)域集中處理站1個,形成了組有回收員、村有回收點、鎮(zhèn)有回收站、區(qū)有處理廠的四級回收網絡,實行地膜“誰生產、誰回收”“誰使用、誰交回”制度,保證我區(qū)農膜生產、使用、回收、利用鏈條的完整性。
據了解,以前每卷10公斤的舊國標地膜可鋪六七畝地,而現在同樣重量的新國標膜只能鋪三四畝,部分農民認為加大了生產資料投入成本,但是新國標地膜較厚,質量好、回收率高,交到回收站的地膜可以以每公斤7元的價格用于購置新地膜,而且新國標地膜在作物生長的過程中可以有效控制雜草的生長,省去了除草的費用,這樣一比較還是挺劃算的。
對農民來講,土地質量決定了收成,讓土壤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是農民最關心的事情。為做好烏梁素海流域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工作,臨河大力推進“四控”行動,其中新國標農用地膜可切實有效彌補舊國標地膜的不足,大有裨益?!?019年全區(qū)覆膜面積控制在162.52萬畝以下,較上年減少9000畝左右,全區(qū)殘膜回收面積達到61.8萬畝,計劃回收129萬畝,回收率可達80%以上。
地膜雖然可以保溫保濕、助力增產,但是對土壤的破壞也是非常嚴重的,舊國標地膜易破碎,不好回收,殘留過多,有的種子發(fā)芽后沒多久就死了,挖出來才發(fā)現是根扎在了殘膜上;殘膜累積會導致土壤板結,破壞耕地質量,造成水分疏導受阻等不利于農業(yè)生產和作物生長的現象出現。而新國標地膜可以回收再利用,有效減少白色污染,保證土壤不被破壞,從長遠考慮,確實值得推廣使用。
今年秋收結束后,第一批國標地膜將回收到利用處理企業(yè),在這里,地膜經去除雜質、清洗處理、融化,先加工成塑料顆粒,再加入新料,做成生產滴灌管帶等材料,實現循環(huán)利用。下一步,臨河區(qū)將探索大面積機械化回收地膜,提高地膜回收率,并長期開展地膜的回收和利用工作,全力打好烏梁素海流域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組合拳,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zhàn)。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qū)正處于推動高質量發(fā)展,實現塞上江南、綠色崛起的關鍵期。強化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進“四控”行動,是臨河走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fā)展新路子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