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各地春耕工作也陸續(xù)展開。日前,黑龍江省佳木斯富錦市的許多鄉(xiāng)鎮(zhèn)已開始清雪扣棚,提早做好春耕備耕工作,為一整年的農業(yè)生產打下基礎。
富錦市地處三江平原腹地,是一個標準的農業(yè)大市,糧食產量已經連續(xù)八年位居黑龍江省第一,同時連續(xù)兩年成為“全國產糧第一縣”。
65.1億斤,這是富錦市2023年全市糧食的產量。而在2009年,富錦市全市糧食產量為30.7億斤。富錦市糧食產量的大幅提升,是過去十余年中國糧食產量顯著提升的一個縮影。富錦的播種面積在十多年間有質的變化,從2008年的484.5萬畝,擴大到了當前的568.6萬畝。
土地是農業(yè)生產的基礎,提升地力,則是實現糧食增產的一大根本。盡管富錦位于土壤條件極好的三江平原腹地,但仍有相當大面積的耕地屬于中低產田。富錦市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合作社組建于2014年,該合作社理事長劉春回憶,2014年以前,合作社所在的地塊屬于低洼地區(qū),水很難排出去,一到澇年就絕產,十年里只有兩年能有不錯的收成。此外,一到下雨時節(jié),因為田間道路泥濘,車進不去、糧拉不出來。合作社組建時,富錦市政府提出“以稻治澇”的政策,開展土地整治項目,修建水利設施,修繕田間道路,連片種植水稻,實現糧食增產。
過去8年,富錦對于中低產田的改造見到了明顯成效。近幾年,借著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契機,富錦的地力又有了明顯的提升。高標準農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態(tài)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yè)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wěn)產農田。富錦市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富錦已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215萬畝,而根據富錦提供的數據,富錦市耕地總面積為920萬畝。
在地力之外,對于糧食增產,種子的選育至關重要?!艾F在,富錦市種植的品種80%左右來源于農科院。”富錦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明秀說。富錦從2006年起與黑龍江省農科院開展合作共建,2021年,農業(yè)農村部開展全國農業(yè)科技現代化共建先行縣試點工作,富錦又與中國農科院和黑龍江省農科院開展先行縣共建,對適應富錦地區(qū)栽培的品種進行篩選、優(yōu)化。
良種還需要良法、良技、良機的配套,這是一套提升單產的組合拳。為了提高糧食單產,要根據作物的不同品種配套相應的栽培模式。以大豆為例,近幾年,富錦推廣大壟密植栽培技術,以變量施肥等技術為輔助,同時配備大豆大壟密植專用農機。這樣一套組合拳下來,增產幅度可以達到10%以上。
近幾年,富錦的農業(yè)生產中還越來越強調科技應用,發(fā)展智慧農業(yè)。以氣象觀測為例,富錦市萬畝高標準水田示范園內,有東北地區(qū)唯一的寒地水稻生態(tài)系統野外氣象站,主要開展三江平原地區(qū)典型下墊面生態(tài)與農業(yè)氣象觀測實驗和綜合研究。富錦市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劉春說:“氣象和農業(yè)部門對實驗數據進行研究分析后,會給廣大農戶提供更加精準的指導意見,比如后天有低溫,會對水稻生長有害,氣象和農業(yè)部門馬上就會提醒農戶灌深水,保證水稻不受凍害”。
以前,農民種地遵循“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杏樹開花種莊稼”這樣的諺語,但隨著科技應用在農業(yè)進一步鋪開,劉春發(fā)現,現在可以根據氣象數據,在地表達到合適溫度時播種,通過搶前抓早提高糧食產量,預防干旱、低溫等氣候異常變化給糧食生產帶來危害。
在富錦,推動農業(yè)生產標準化和生產經營規(guī)?;翘岣呒Z食單產的另一條腿。一進入夏季,富錦市萬畝高標準水田示范園里連綿的稻田就會化成一片綠海。示范園的經營主體是富錦市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合作社,共有132戶入社成員,擁有10858畝土地面積,實行農業(yè)規(guī)模化經營。
富錦市探索多種托管服務模式,確定了包括播種、噴藥、追肥、收割等在內的多個生產托管服務環(huán)節(jié),農戶可自主選擇半程托管或全程托管。2023年,富錦市全程托管面積達到124.62萬畝,半程托管超過400萬畝。目前來看,農業(yè)生產托管服務對于提升糧食單產有較為明顯的效果。2023年,玉米全程托管平均畝增產50斤,大豆全程托管平均畝增產20斤。
三江碧水奔涌,潤澤黑土糧倉。富錦市將繼續(xù)以農民增收、農業(yè)增效為目標,大力發(fā)展科技農業(yè)、綠色農業(yè)、質量農業(yè)、品牌農業(yè),進一步穩(wěn)糧增收、提質增效,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牢。(馬俊瑋 陳雪婷)




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黑貓投訴
廣告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