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黄色AV软件|欧美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婷婷五月天99|岛国另类视频在线观看|无码免费理论福利|国内精品久久久久2021|丝袜在线视频91|五月婷婷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

您好,歡迎訪問中國食品安全網!
 

海南米香“出深巷”

2022-06-14 10:53來源:海南日報 編輯:張康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睙o論是對于老百姓還是國家、民族,糧食安全都是頭等大事。海南地處祖國南疆,長夏無冬,光熱充足,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讓稻米與海南有著數(shù)千年的不解之緣。特別是近數(shù)十年來,全國的科研工作者紛至沓來,在瓊州大地上躬耕育種,培育出許多優(yōu)良的稻種,擦亮了南繁育種的金字招牌。

“隆望兩優(yōu)889”“野香優(yōu)海絲”“美兩優(yōu)秋香”……除了新培育的水稻品種,山欄稻、定安富硒大米、文昌紫貝赤稻等本地特色稻米也頗有名氣。歷史上,海南先民培育或引進種植了數(shù)十種水稻,其中不乏米粒清香可口、形若珍珠的優(yōu)良品種,正可謂瓊州古來稻米香。

瓊島種稻三千年

目前可見海南島種植稻類的文獻記載,最早為《漢書·地理志》中的“儋耳、珠崖郡,男子耕農,種禾稻苧麻?!睆V東技術師范學院教授陳光良在《海南經濟史研究》一書中提出,海南島引入種植水稻的年代應早于文獻記載一千年至兩千年,可推測至今大約三千年至四千年。

從漢代至唐代,海南的水稻種植水平一直不高,雖然《唐大和上東征傳》說鑒真和尚在海南崖城見當?shù)孛癖姟笆伦魈?,正月收粟,收蠶八次,收稻再度”,但當時海南農業(yè)水利設施十分落后,所種水稻產量不高,且品種多為刀耕火種的旱稻。李德裕在被貶海南時寫的詩就提到了“五月畬田收火米”。

至宋代,宋真宗遣使取種占城(今越南南部地區(qū)),引入占城稻(也稱占稻、占禾),先在福建等地種植,后推廣至海南。這種稻種植周期短、產量較高,海南人稱之為“安南占”(安南即今越南北部地區(qū))。

在宋真宗之后,當大才子蘇東坡來到海南時,占城稻已在瓊種植多年。東坡寫詩云:“半園荒草沒佳蔬,煮得占禾半是薯。萬事思量都是錯,不如還叩仲尼居。”不知道身為“吃貨”的東坡先生食用伴著薯蕷煮的一鍋占城稻米會是什么味道。

古時海南的稻谷也有粳、糯之分,粳米用來做米飯,糯米用來釀酒,直到今天海南的黎族群眾還保留著用自家糯米釀酒的習慣。而粳米、糯米之下的細分品種就更多了,粳米有百箭、香粳、烏芒、珍珠、鼠牙、東海、早禾等,糯米有黃雞、烏鴉、光頭、九里香、小豬班、狗蠅、蝦須、赤米等。清道光《瓊州府志》中記載的稻谷品種有77種,其中粳類54種、糯類23種。

雖然海南古代稻谷品種很多,但受制于落后的生產力,很多時候瓊島無法做到糧食自給自足,仰賴外部供給。蘇東坡所言“北船不到米如珠”,反映出當時瓊島居民面臨的窘境。

古來稻米好滋味

蘇東坡謫居儋州之時,當?shù)乩习傩辗N得更多的還是糯稻,其中一個有名的品種便是鐵腳糯。蘇東坡在《東坡雜記》中寫道:“黎子云言,海南秫稻,率三五歲一變,頃歲儋人最重鐵腳糯,今歲乃變?yōu)轳R眼糯,草木性理,有不可知者?!薄耙责轱?,以糯為酒,糯貴而黏賤,蓋以其性善變、罕得佳實也。”這說明當時儋州人經常更換種植的稻谷品種,前幾年剛種鐵腳糯,今年又變成了馬眼糯。

明代黃省曾編撰的農書《稻品》記載:“鐵腳糯……其稈挺而不仆?!笨梢娺@鐵腳糯也算名副其實,有一雙“鐵腳”,具有抗倒伏的特性。

清道光《瓊州府志》記載,粳稻一類又稱香粒、香稻,“粒小性柔而味香”。正如其名,香味是其最突出的特點。香粒并非海南獨有,其他地方的史志也對其有記載。

明代《農圃四書》提到:“香稻……粒小而性柔”“以三五十粒入它米數(shù)升炊之,芬芳馨美,謂之香子。又謂之香櫑”。魏文帝與朝臣書曰:江表聞長沙有好米,何得比吳中香稻耶?上風炊之,五里聞香。”“上風炊之,五里聞香”這樣的贊譽是否真實今天已不得而知。

古時海南人還用香粳釀嚴樹酒。清屈大均《廣東新語》中稱:“有酒樹,曰嚴樹,產于瓊州,搗皮葉浸之,和以香粳?;蛞允袢~釀醞數(shù)日即成酒,日嚴樹酒。”

早在明代之時,海南就產出“珍珠”“珍珠粒”之類的稻米,史志中稱其“米稍圓而色潔”,與今天市場上的珍珠米類似。此外,還有“珠蓋”這一稻谷品種,其“谷圓如珠”。

海南米香“出深巷”

《廣東新語》記載,清代時海南澄邁是優(yōu)質香稻產地,這里出產的香稻“粒白而長,亦絕香?!笨梢姵芜~稻米自古便負盛名。如今在澄邁,還流傳著“龍吉貢米”的故事。

相傳龍吉村建村已800多年,該村始祖鄭宋公于宋代慶元年間渡海入瓊,游覽邁嶺,遠見有一巨石猶如一巨龍盤踞嶺上,認為此地風水很好,便定居于此,有了后來的龍吉村。

來到龍吉村,還未進村,先入眼簾的便是一處開闊的田洋,田洋一直延伸至澄江支流岸邊。據(jù)當?shù)貍髡f,自明代弘治年間往后的300多年間,這里生產的稻米曾作為貢品被送進京城。

相較于傳說,這里的自然條件適宜水稻生長卻有實實在在的根據(jù)。龍吉村田洋的土層中有一層厚厚的黑土,有利于作物生長。

在瓊島東部的文昌,同樣有特色水稻品種流傳至今,比如紫貝赤稻。紫貝赤稻米被當?shù)厝罕姺Q為“虱子米”,米呈紅色,米的顆粒較普通大米稍小。據(jù)當?shù)厝罕娊榻B,紫貝赤稻這一品種世代相傳,已有一千多年的種植史,這種米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

新中國成立后,海南新培育或引入了許多水稻良種,比如瓊海的“科六”。早在1976年,瓊海種植“科六”的面積已達24萬多畝。如今,海南仍有一些品牌餐飲店將清香可口的“科六”米作為制作海南雞飯的專用米。

近年來,海南一些市縣打造特色稻米品牌,讓本地好米香飄千里。如昌江黎族自治縣烏烈鎮(zhèn)白石村出產的黑米,呈墨黑色,非常適合用來煮粥喝。上世紀80年代,白石村村民開始種植這一水稻品種,一些村民用黑米加入銀耳、桂圓等煮粥,用于招待上賓。此外,還有臨高胭脂香米、文昌馮坡節(jié)仔米、儋州東坡紅米、瓊海大路米等,過去一度“藏在深山人不知”,如今隨著品牌建設力度的加大,越來越被市場認可。

民間曾有“跟稻花”習俗

提到海南的特色稻米,近年來在各種交易會、推介會上大放光彩的山欄米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品種。“無平原曠野,伐樹火之,散布谷種于灰中,即旱澇皆有收獲,逾年灰盡。土磽瘠不可復種,又更伐一山,歲歲如之?!边@就是所謂的刀耕火種。

屈大均在《廣東新語》說“吾粵最重占米”,同時又熱情地稱贊瓊崖歷來“黎米最香”。所謂黎米,即黎族村落出產的稻米,也就是山欄米。《廣東新語》中稱“凡畬田所生曰火粒,石田所生曰石粒。石灰咸,其粒頗苦;木灰淡,其粒絕甘”,由此看來,在山木灰中長成的山欄米,其“絕甘”的名聲在當時已傳播于外。

作為海南好米的代表,山欄米還因其千百年來與黎族先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衍生出獨具特色的山欄文化。山欄稻一年種一茬,待到收獲季節(jié),稻谷入倉,人們都要載歌載舞暢飲慶賀一番,同時舉辦相關的民俗活動,由此慢慢形成了山欄節(jié)。

此外,黎族同胞還有“封米缸”的習俗。過年之前,男人上山拾柴火,采集傷補草藥泡酒,而婦女則在家中加工稻谷,將谷子舂成白米,在臘月里把新米(近期吃的除外)裝滿米缸,用紅紙封口,一般要過了小年才能開封啟用。

海南文史專家蒙樂生介紹,以前萬泉河畔有“跟稻花”的習俗,所謂“跟稻花”,其實是一種淳樸的民間互幫互助模式。它以親鄰為對象,以自愿為基礎,以互幫互助為目的,以稻米為實物,大家合力幫助因紅白事遇到困難的村民。一般由德高望重的鄉(xiāng)紳做“花頭”,組織十幾戶人家“跟稻花”。水稻抽穗揚花,象征著豐收在望,“跟稻花”就像水稻開花一樣,讓人感受到溫暖和希望。(梁君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