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大田播種時節(jié),在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斯力很現代農業(yè)園區(qū)的農田里,幾臺免耕機正忙著播種玉米。
“這兩天有降雨,正好可以抓住有利天氣進行播種,我們早上四點多就開始作業(yè)了,午飯都是在農機上解決的?!眻@區(qū)五星村村民翁世平邊擦汗邊說。
據了解,斯力很現代農業(yè)園區(qū)種植玉米面積16萬畝,是烏蘭浩特市最大的玉米產區(qū)。為搶抓有利時機開展春耕生產,該園區(qū)及早將氣象條件信息推送到各村工作群中,合理確定最佳播種時期,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墑情,加快播種進度,提高播種質量,確保實現一次播種奪全苗,為全年農業(yè)豐產豐收奠定堅實基礎。
“機械播種真是太快啦!我家270畝地往年得種20多天,現在用免耕機兩天就種完了。”五星村種植戶翁世清說,“免耕機播種直接豁溝,點籽、埋土、鎮(zhèn)壓等工序一次性完成,一天能播120余畝地,既節(jié)省人工又能實現秸稈還田,還能增加抗旱抗?jié)衬芰?。?/p>
與此同時,在五豐村大田里,一臺膜下滴灌播種機徐徐駛過,成壟、播種、施肥、下管、覆膜同樣是一次完成。
站在地頭的村民白國成看著即將播種完的玉米高興地說:“今年我選擇用了玉米膜下滴灌種植技術,幾天工夫就能完成37畝地的播種!”白國成掀開一塊地膜說:“我這些地采用灌溉技術,這種主副管道能使用2到3年,明年只需要再投入地膜和分支管子費用就可以了。”
說到膜下滴灌,白國成打開了話匣子,“滴灌技術可以將水源精準地輸送到作物根部,根據需水情況適時滴灌,大大節(jié)約了水資源。”他介紹,同樣是這塊玉米地,去年用傳統(tǒng)種植方式畝產1500余斤,今年預計每畝將增產400斤左右,按照去年的市場行情估算,每畝可實現增收400元左右。據記者了解,在斯力很現代農業(yè)園區(qū),膜下滴灌種植正在成為農民節(jié)水抗旱增收的又一重要舉措。
備春耕工作開展以來,園區(qū)充分發(fā)揮農業(yè)機械作業(yè)速度快、播種質量高的優(yōu)勢,全力組織開展機耕機播作業(yè),在適播期加快耕播進度、縮短播種時間。與此同時,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因地制宜應用免耕播種、膜下滴灌節(jié)水等技術,提高作物出苗質量,實現增產、保產,預計5月中旬全部完成播種。(梁子晶 王曉圓 李昊)




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黑貓投訴
廣告刊例